佛曰:心灵的安顿和自由是人人都渴望的,但是,我们在追求安顿和自由的过程中,往往被自身的矛盾所限制,缺乏对自己的了解,令我们总是处于困惑和痛苦之中。
前世和今生的关系,就像昨天和今天,不管你记不记得,今天的经历都是昨天的延续。
内心的平静既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东西,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东西,你必须要改变价值观念和生活的诸多定式,慢慢地、持之以恒地培养它。
如果你想要获得心灵的平静,你必须养成更好的思维习惯。
现在的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以尽量少的时间、精力、金钱、情感投入去完成事情,所以生活中便充斥着多快好省的的东西。廉价不一定就是价格低,而是心灵的投入少。物件也好,事务也罢,做的人不用心,受的人也不用心,一个个都想赶快敷衍过去似的。所以,改变思维习惯、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,要肯放弃,也要肯投入,要能耐得住过程的缓慢、琐碎和艰难,慢慢地、持之以恒的培养它。
①练习正念
有目的的、有意识的,关注、觉察当下的一切,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、任何分析、任何反应,只是单纯地觉察它、注意它。
简单来说:就是把你的注意力放在现在,而不是过去或未来。
②对事物降低期望值,但要燃起希望
大家乍一听怎么一会儿降低期望,一会儿又要燃烧希望呢,是不是有些丈二摸不着懵圈了呢?好吧,我认为对于区分期望和希望还是灰常有必要的。
虽然两者都是表示对事物的期盼,但有么有听过:“期望越多失望越大”这样的话,所以有时候期望往往会破坏你内心的平静,期望包含着控制的幻觉而希望则不包含。这下明白了吧?
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更平和的心态,就不要再把期望寄托在别人和这个世界上了。要认识到,这只是一种防御机制,纯粹是为了抵御生活在一个不确定世界的内在焦虑罢了。
所以,不要过分期待,因为很多结果不会称心如意。
突然间发现我对生活的期望越低,我的生活就越轻松。
③管理好情绪
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不应该焦虑、不应该难过,恰恰是这些「不应该」的念头让我们陷入了更深的负面情绪当中。
拥抱情绪,情绪有时候能帮我们快速识别到我们最关心的问题。
那又如何更好的了解自己,看待这个世界?
佛曰:我们对世界的认识,是由于受自我认知和个人视角的限制,往往是不全面、不准确的,而这种片面和有偏差的认识,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儿的态度,所以,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和周遭的环境相处,因而会持续的感到焦虑和痛苦。
我们要去认识、体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缺憾、局限和矛盾;我们自身与世界之间是怎样冲突不断、苦恼重重的,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错误的态度和见地,我们想拥有、怕失去。而事实上,所有事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无常的,没有什么真正的被保佑,因而我们的抗拒、担忧及各种情绪只能为自己增加没必要的烦恼和痛苦。
我们需要务实的,建立正确的见地,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处事方式。
在佛法中,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。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和胸怀更宽广,就能深刻地看待问题;慈悲使我们通过关爱、分享和分担,通过淡化人我界分,而这些都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。
“得到”主要靠的是福报,而放下需要的是智慧,福报易得,智慧难求。
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和网友自行上传,一旦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删除:达人网络—我问佛 » 我问佛:人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?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,了解世界?